学术资讯

湖北科技学院揽月学术沙龙(师范组)第七讲顺利举行

作者:刘锦丽 叶会 周婧  审稿:章春风  摄影 :  来源:外国语学院  编辑:english   点击数:

10月16日,“揽月学术沙龙”(师范组)第七讲在外国语学院1605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沙龙特邀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刘锦丽博士和叶会博士担任主讲,分别就《文学里的生态:危机、反思与新生》及《赋能教学与评价:动态评估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创新实践》进行专题分享。

刘锦丽博士围绕生态文学的兴起、理论框架、批评实践及其当代价值展开,系统梳理了生态文学如何从文化反思走向行动介入,成为应对全球生态危机的重要思想资源。她指出,生态危机不仅是科技与政策问题,更是深层的文化与哲学危机。生态文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超越传统的“自然书写”,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核心,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伦理关怀与生态责任。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到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再到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刘锦丽博士系统梳理了生态文学逐步从个人感悟走向公共行动,成为推动社会生态转型的文化力量,为在场师生理解文学的社会功能提供了全新维度。在理论层面,刘锦丽博士系统阐释了生态批评作为生态文学理论支撑的演变路径。她介绍,作为理论支撑,自1990年代兴起以来,生态批评已从“自然导向”发展为“正义导向”,关注环境问题中的阶级、种族与性别议题。她还结合《白鲸》与狄金森诗歌等经典文本,生动展示了生态批评的实践路径,为师生在文学研究和教学中开展跨学科实践提供了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刘锦丽博士在讲座中还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如“天人合一”思想,展现了中西生态文化的对话可能。这不仅丰富了讲座的内涵,也启发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融通中西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最后,她强调,生态批评不仅是文化诊断的工具,更是激发伦理想象、促进跨学科合作的桥梁,在“人类世”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为文学课程教学提供了跨学科融合的新视角。

叶会博士则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需求出发,系统阐述了将动态评估引入外语教学的必要性。她指出,传统评估方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而动态评估作为一种“以潜力为导向”的互动式测评方式,能够有效诊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教学即评估、评估即教学”的深度融合。讲座中,她详细介绍了动态评估的理论基础,包括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与费厄斯坦的“中介学习经验”,并对比了动态评估与终结性评估、过程性评估的差异。她强调,动态评估具有交互性、弹性化、注重迁移与应用等特征,可通过一对一、小组、计算机辅助乃至AI赋能等多种形式实施。在实践层面,叶会博士还结合听力、写作、口语、阅读等具体教学场景,展示了动态评估在外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认知诊断—精准干预—促进迁移—个体发展”的实施路径,并展望了动态评估未来在智能化、微观化、人机协同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为外语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新思路。

整场讲座内容翔实、逻辑清晰,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教学实际。刘锦丽博士的分享拓展了文学教学的思想维度与时代感,叶会博士的报告则为外语教学评价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在场教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引入动态评估方法与生态文学资源,推动课程创新与学科融合。

作为“揽月学术沙龙”的重要活动,本次讲座为教师搭建了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优质平台。未来,外国语学院将持续聚焦师范教育核心需求,围绕教学实践与学术前沿开展系列研讨,助力培养兼具专业素养、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湖北科技学院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
邮编:437100  24小时值班电话:0715-8270912  招生电话:0715-8338003
传真:0715-8260538  网站设计:信息中心 鄂ICP备1200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