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活动

我校“三下乡”团队走进贵州安顺 开展“传蜡染非遗,育文化扶贫”实践调研活动

作者:孙凡  审稿:程鹏  摄影 :孙凡  来源:团委  编辑:田丽   点击数:

本网讯  7月21日至7月24日,由校团委组建的“传蜡染非遗,育文化扶贫”贵州省帮扶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团队指导老师孙凡的带领下,先后深入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文化局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蜡染文创基地、紫云县四大寨乡卡坪村和猴场镇塘贯村,开展为期3天的实地走访调研。这是一支以贵州当地学生为主的暑期“三下乡”团队,主要是对亚鲁王文化和蜡染技艺助力当地脱贫攻坚情况开展调研。

7月21日,伴随着和煦的阳光,5名实践队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于中午到贵州省安顺市紫云县汇合,并于下午到紫云县文化局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与相关工作人员再次商讨调研期间的具体行程安排和相关调研内容。随后,实践队员们参观了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了解到了更多“非遗+脱贫”的新模式,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精彩与魅力,领悟到了亚鲁王文化精神的内涵。

QQ图片20200723023831

第二天早晨8:30,实践队员们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再次来到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与董事长陆莹和总经理夏凡柠进行座谈调研,就亚鲁王文化和蜡染技艺的传承、发展现状、助力当地脱贫的有关情况等各方面进行讨论。此次座谈调研持续近两个半小时,气氛热烈,效果显著。

下午,实践队员们来到亚鲁王文化研究中心蜡染文创基地参观学习,了解蓝靛的发酵过程以及蓝靛蜡染的固色工艺。为了让实践队员们对蜡染技艺有更直接的感受和更深刻的认识,在陆董事长和夏经理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亲身体验了采摘、清洗、捣碎蓝靛叶并将棉布进行染色的全过程。当实践队员们看见白色棉布由白色逐渐变成浅黄色、青色、浅蓝色等各种颜色时,不禁连声称赞,甚至产生了“以后要亲自用蓝靛染一匹自己最喜欢颜色的布做一件衣服”的想法。

参观蜡染文创基地时,实践队员们听说7月23日会在紫云县四大寨乡卡坪村和猴场镇塘贯村开展由紫云县委宣传部、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联合主办,县文化馆承办的“感党恩跟党走,脱贫宣传进万家”文艺下乡演出活动。为了进一步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实践活动影响力,团队成员临时决定争取机会参加文艺下乡演出活动并上台表演一个节目,该想法最终得到主办方同意。参观结束后,实践队员们揣着满满的收获回到宾馆,为第二天的“感党恩跟党走,脱贫宣传进万家”文艺下乡演出活动和贫困户走访做准备。为了第二天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实践队员们一直忙到凌晨三点才休息。

7月23日早晨,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实践队员们与相关工作人员一起驱车两个多小时来到紫云县四大寨乡卡坪村村委会,此时的村委会广场上已经有几十位身着当地民族服饰的老人早已来到广场等候文艺演出的开始。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下午三点猴场镇塘贯村,村民们打着伞在太阳底下等待着演出人员的到来。村民们表示:“由于地处偏远山村,这样的文艺演出每年只能看一两次,他们特别期待和珍惜,所以都来得比较早。”演出开始后,实践队员们以湖北科技学院“传蜡染非遗,育文化扶贫”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身份为广大村民们送上了精心准备的诗歌朗诵《脱贫攻坚赞》,得到了全体村民的赞赏。四大寨乡卡坪村村民陈荣庭说:“节目很精彩,特别是湖北志愿者表演的节目,让我们知道了党的方针政策。”

在两个村的演出休息期间,实践队员们迅速按照计划与周边村民进行访谈,询问他们的家庭状况和对蜡染技艺的了解。在卡坪村,苗族史诗“亚鲁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兴华老人对实践队员们的行为表示赞赏,并与实践队员们合影留恋,希望实践队员们明年能再来参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通过此次走访调研,湖北科技学院“传蜡染非遗,育文化扶贫”贵州省帮扶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为丰富的理解。作为当代新青年,团队成员一致表示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坚守这份热爱,真正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青春力量。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湖北科技学院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
邮编:437100  24小时值班电话:0715-8270912  招生电话:0715-8338003
传真:0715-8260538  网站设计:信息中心 鄂ICP备1200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