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学校科学技术发展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指示,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点战略支点部署,科学谋划、分类设计,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在科研平台、课题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成功获批5个省级科研平台,创学校历史上年度省级平台建设最大突破和最好成绩。
“北斗+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基于长江中游水土资源研究中心、区域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时频大地测量研究中心,市级研究基地咸宁市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咸宁市北斗+应急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合优化湖北科技学院优势资源,聚集于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特别是在基于多源卫星遥感数据融合的城市安全研究、地球空间信息支持下的生态监测及治理的示范应用推广,诊断湖北省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预见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揭示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与汽车、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产业交叉融合的发展路径,形成湖北省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发展路径图,为湖北省地球空间信息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小流域生态环境变化智慧预警与治理”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是由湖北科技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牵头申报、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市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协助共建,旨在应对日益严峻的小流域生态环境问题,通过智慧化的预警与治理手段,实现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该工程中心依托学校在资源环境科学、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科研优势,利用数字孪生、智慧预警、生态修复技术和流域发展规划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监测、预警、评估与治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实现对小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为政府决策和治理行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方案的研究与实施,推动治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
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湖北省社科普及基地是集鄂南文化、诗词文化、语言文化及革命老区史研究普及为一体的社科普及平台。基地致力于深挖咸宁历史文化,系统普及地域文化特色,并通过专访调研、丛书编纂、举办会议等形式,讲好咸宁故事,助力乡村振兴与城市形象打造。同时,注重方言保护与普通话推广,赋能语言教育,提升社会语言运用能力。基地还深耕鄂南革命老区史研究,整理革命史料,挖掘历史贡献,探究红色文化的现实价值,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的坚实力量。基地期待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与普及活动,为鄂南区域的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成为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引擎。
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湖北省社科普及基地担负着传承、传播、挖掘、研究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持续通过田野调查加强非遗科普资源建设,加强与地方文化部门和民间艺人的交流合作,协同推进各项非遗科普活动的开展,以非遗教学、艺术创作与实践、学术交流为抓手,充分利用新媒体,做好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普工作,将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撒向更多、更广的人民群众。
“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紧扣时代脉搏,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深入探索文化认同、民族团结、社会融合等多维度课题,旨在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基地依托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汇聚了一支跨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成员涵盖民族学、社会学、历史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领域,以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入研究与广泛传播。基地将不断拓展研究视野,深化交流合作,努力成为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研究高地。基地致力于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实际举措,为构建和谐共融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贡献力量,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科学技术发展院将持续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和学校高质量发展根本任务,协同学科布局和教育教学改革,锚定学校科研工作的总体目标和根本任务,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加强科研管理、推动产学研合作、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举措,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推进学校科研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