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地方是责任所系”
——咸宁学院依托地方加快发展
通讯员 曹祥海 本报记者 姚晓丹 夏斐
9月15日,一则发表在《咸宁日报》上的启示在咸宁市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咸宁学院面向咸宁市征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项目课题。选题范围包括咸宁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的相关问题,并承诺课题经专家评审通过后,即予以立项,咸宁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金委员会将下拨一定的经费给予支持。
类似这样的举动在咸宁学院已不是第一次了,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争做地方发展的“智力库”是咸宁学院一贯坚持的发展之路。
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题,明晰办学指导思想
咸宁学院组建后,学院深刻认识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为学校“服务地方”、加快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咸宁地方一批重大项目的引资建设以及兴市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学校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了发展机遇,学校需要认清形势,振奋精神,抢抓机遇,明确目标任务,推出有力举措,积极推进学校办学水平和实力跃上新台阶,在“服务地方”、加快发展的崭新平台上大显身手。通过全校上下反复研讨、论证,将“服务地方、加快发展”确立为学院的指导思想,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题,从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上探索如何更有效地适应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从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上思考如何更紧密地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咸宁学院所在的咸宁市地处鄂东南,是山区、库区、革命老区。多年来,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不断加强学科专业的调整、建设与发展,并以此作为学科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一是围绕地方提出的“努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加强医学教育和教师教育中的老牌学科专业建设,对临床医学、教师教育等专业实行全科教育、全科培养;二是围绕地方实施的“工业强市”战略,有机整合原师范教育的部分学科专业,组建信息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并开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相关专业;三是围绕地方构建的“咸宁旅游区和以九宫山、赤壁、温泉为中心的旅游圈”等“一区三圈”的旅游格局,开设旅游管理等专业。
近几年来,学校在新专业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专业。例如:根据地方政府提出的“加强村镇建设和农村居住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学校设置城镇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等专业;地方政府提出“强力推进湖北大畈核电、赤壁火电二期项目和九宫山风力发电等国家项目建设”,学校设置了电子信息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地方政府提出“精心培养新兴产业,抓好桂花香料,旅游开发”等,学校设置应用化工技术、精细化工品生产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等等。为了使新设专业更加紧密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学校制定新专业建设方案,建立完善新专业评估体系,在经费、师资、校级品牌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对新设专业予以倾斜,重点扶持。
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鄂南地区小型河流湖泊众多,是全国典型的吸虫病防治区域,血吸虫病的防治事关鄂南人民身体健康。多年来,学校组织学生深入库区、湖区调查,利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疫区群众学习掌握新型灭螺方法、血吸虫病预防与治疗等,把有关课程讲到湖边河旁,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的好评。为解决本地各类型号血源不足的难题,学校组织师生义务献血,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师生义务献血达5000余人次,解决了本地血源急需,受到有关部门的嘉奖。学校还积极组织、主动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每年组织文化、科技、教育和医疗卫生等“三下乡”活动。由医学院师生为主组织的医疗卫生下乡活动是咸宁市双溪镇和咸宁市钱塘村周边四里八乡村民的盛大节日和防病治病的重要途径;以教育系师生为主组织的“咸宁学院、钱塘村小学支教手拉手”社会实践活动,按照“一场少儿文艺汇演、一个少儿美术作品展、一项特色群体项目、一个优质多媒体课件、一种先进的教学教法”的“五个一”的要求,长年开展支教社会实践活动,得到钱塘村小学全体师生和学生家长的交口赞誉。
此外,在地方大型活动的组织实施中学校也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例如在中国第四届国际竹文化艺术节、湖北省第十届运动会、湖北省县域经济工作会、咸宁市茶展会等活动中,学校都积极组织编演人员、裁判员、教练员、运动员、解说员等,服从地方统一指挥,热情参与系列活动,承担活动多项工作。学校还主动为地方承担有关行业的人员培训、资质评审等方面的任务,咸宁市旅游培训基地在学校挂牌,已为全市旅游饭店、宾馆经理进行培训、考试,并对全市旅游景点导游资格进行培训考试,其结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五个百分点。学校申请批准成立了“不动产研究中心”,为地方政府对土地管理、基准地价估算等提供咨询决策。长期以来,学校主动配合地方卫生部门进行医师资格认证,在试题、监考、阅卷、评审等方面,全程参与,大力支持。
(光明日报 2007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