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洗澡 江滩睡觉 卖报为生
8名咸宁大学生江城体验生存
本报讯(记者 蔡早勤 翁晓波 实习生 廖媛 陈静)昨日,咸宁学院的8名大学生依然冒着酷暑在武汉街头叫卖报纸,他们已经整整一周奔波在武汉街头,现在他们靠每天10元钱的收入在酷热的武汉体验着生存的艰辛。
这次生存体验是从7月7日开始的。当天从咸宁来武汉时,他们每人手里仅有20元钱。在找工作四处碰壁后,他们选择了卖报。每人每天卖50份报纸,可以挣到10元钱,维持一天的生活。早晨因为卖报太忙,顾不上吃早餐;
中午每人吃1元钱的馒头,可以吃得很饱;晚餐到一所高校的食堂每人吃2.5元的饭菜。到了晚上,就在长江边洗澡,累了就在江滩席地而睡……
一周的体验给这帮大学生很多的感悟:生存不易,父母不易,找工作不易,应该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掌握真本领。
(《武汉晚报》2006年7月15日)
每人带着20元,咸宁学院8名大学生来汉进行生存体验
10天磨难 人生修炼
■文/记者 蔡早勤 翁晓波 实习生 廖媛 陈静 杨洋 ■图/记者 熊波
昨日傍晚,8名青年拖着疲惫的身子来到武昌中华路江滩,他们有的趴在栏杆上眺望长江,有的坐在台阶上一言不发……这是来自咸宁学院的8名大学生,他们利用这个酷热的暑假,每人手里仅仅有20元钱,来到武汉进行着一次特殊的生存体验。最初,他们本来有11人参加这次活动,有3人选择了离开。
求职坎坷
7日上午10时,刚下火车,带着初来乍到的兴奋,11名“挑战者”在武昌火车站买了两份报纸和两张地图。这11个年轻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工作。他们在报纸上看到许多找工作的信息,然后顺着找到了中介机构,了解到要交几十元的中介费后,他们决定自己找。
11个人分为4组分头找,沿街问遍每个店铺,但是没有店主肯雇一群只打10天工的学生。他们到处流浪,从武昌火车站到汉口火车站,从二七路到汉正街,从汉正街再到武昌火车站……。
在宏基客运站避雨时,他们也不忘找工作,他们央求负责搬运的人:我们不要钱,只要给我们提供一日三餐就可以。但是,这个简单的要求也被拒绝,因为负责人认为,他们书生气太浓,“不是干搬运的料”。
生存体验小组组长郭可对记者说,为了找到工作,他们展开地毯式搜寻,却还是碰壁。“大饭店要体检证明;小餐馆嫌我们工作的时间太短;去工地,人家说我们不够强壮;就算是送水,也要有自行车的人才行。”
那几天的雨越下越大,雨点狠狠地拍打着这11颗年轻的心。没找到工作,意味着接下来的几天又将吃馒头甚至……已经有人开始动摇了。11名“挑战者”中惟一的女生王金香说:“那天我就想如果还是找不到工作,我就准备坐第二天的车回去。”后来,有3名同学选择了离开。
街头卖报
9日晚,就在剩下的8个人又开始动摇,想放弃的时候,不知是谁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武汉晚报》武昌零售分公司需要售报员。
他们抱着一线希望,照着地图找到了零售公司。零售公司经理听说了这群大学生的事情后,留下了他们。虽然只是一份连小学生也会做的、微不足道的卖报的工作,但是大家还是开心得不得了。
每天凌晨4时,他们就得起身,步行约50分钟去零售公司领报纸,将报纸整理好后,6时30分开始卖报纸。在酷热的武汉,车站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已经有很多固定的报摊,他们只有冒着烈日沿街叫卖,武昌街道口到长江边,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而他们每个人的脚上却留下了大大小小的血泡,但他们咬牙坚持。
第一天的销售量并不好。由于没有经验,他们基本上是到处乱转,一天下来,只卖了120多份报纸。晚上凑在一起之后,他们总结经验教训: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他们制定了策略:6时半到7时多主要在汽车站卖,之后就去早点摊卖,等到早点摊没什么人的时候就去火车站的候车室卖,因为那里人口流动量很大,等车的人也多。这个方法果然奏效,接下来的几天他们每天都可以卖大约300份报纸。
“有的时候只要再坚持一下,最困难的时候也就过去了。”王金香微笑着说。看起来有些瘦小的她,骨子里却有一股韧劲。“男生做得到的,女生一样可以做到。”她说话的声音不大,语气却很坚定。所以她可以在烈日下奔波,也不在乎被晒黑;可以只是用长江水打湿一下身子,就当是洗澡;可以露宿在满是蚊虫的街头;可以忍着感冒,一脚血泡还和队友们一起卖报。
江滩露宿
在体验生存的日子里,8名大学生的衣食住行几乎是最低生存标准。
昨晨5时多,他们便开始分报纸,准备出去卖报
王金香在烈日下卖报
王金香利用午休的时间写日记
下午,报纸卖完了,他们清理一天的收获
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谈洗澡的地方了。他们只好到长江边简单“洗澡”,打湿的衣服拧干,晚上晾一下,实在没干也只好穿湿的了。
来汉以后就没吃过早餐了,在找到工作之前,一天只吃一餐饭。以前在学校看到馒头就“反胃”的同学,这次吃馒头吃得特别香。矿泉水是绝对舍不得买的,于是就用水杯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或是偷偷到餐馆灌几瓶水。实在渴了就喝两口。
以天地为栋宇,以几张报纸为席。他们只能露宿街头:汉口火车站的广场上、武昌火车站前立交桥的桥洞下、紫阳公园里。最后,他们找了个好地方,武昌江滩,既能够欣赏美丽的江城夜景,又能够享受习习江风,最重要的是没有人来驱赶,可以睡个安稳觉。
露宿江滩,大家轮流
值班看管财物
虽然很累,可是被太阳炙烤了一天的地面,在夜幕降临后很久还是烫得人生疼,何况街上人来人往,他们只能等到11时多后才能睡下。正因为很累,纵然有蚊虫叮咬,他们还是一躺下就睡着了。
夜里小偷多,他们就轮番值班,守护着睡着的人。也许是太辛苦了吧,在13日凌晨他们还是丢了两部手机和几十块钱。
交通基本靠走,不论到哪里。因为没有多的钱供他们搭车。
感悟人生
通过这次艰苦的生存体验,8位同学的感悟颇多。
郭可(05级经济专业):“以前在学校不知道节约,出来以后才发现,挣钱很不容易。”
冷祥辉(04级市场营销专业):“要有毅力、有恒心、永不放弃,并且要时刻保持自信。”
王才峰(04级市场营销专业):“虽然很辛苦,但吃着自己挣钱买的饭,心里觉得很踏实。”
王顺(05级工商管理专业):“通过这次实践,改变了我的处世态度:不会再因为一点小小的不公而冲动。”
麻晓阳(05级旅游管理专业):“团队精神很重要,它能帮我们渡过难关。”
张乾林(05级旅游管理专业):“这次活动对以后自己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胡江陵(05级经济专业):“为人处世要有韧性,能屈能伸。”
王金香(05级经济专业):“即使在逆境中,也要看到生活的阳光面。同时,要有一技之长。”
8位同学还有一个共同的感悟——生存不易,父母不易,找工作不易,应该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掌握真本领。
咸宁学院学工处一位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这几位学生是该校从200多位报名者中,根据学生各自的身体和心理情况挑选出来的。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这次生存体验要持续到7月17日,8名坚强的大学生说:“工作还要继续,生存还要继续,我们会坚持到底的。”
(《武汉晚报》2006年7月15日)
市民热心照顾咸宁体验生存大学生
本报讯(记者 翁晓波 实习生 杨洋)8名咸宁大学生到武汉体验生存的消息见报后,引起了武汉市民的广泛关注。昨日,多位热心市民表示想帮助他们。
昨日一早,某房地产公司就打来电话:看了你们的报道,我们非常感动。这8名大学生剩下2日的体验时间了,我们衷心欢迎他们到我们这里来工作。
下午14时23分,一位孙姓的先生致电本报热线: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摄影公司,看了你们的报道,我想为这些学生介绍工作,他们可以到我朋友的影楼里做临时工。
记者了解,这8名学生在昨日的活动中,受到不少市民的“照顾”。队员之一冷祥辉告诉记者,昨日中午他在傅家坡汽车站附近卖报纸时,一位的士司机主动找到他,并一下买了10份报纸。这位的哥说:“看了晚报今天的报道,我很感动。我也没有别的可以帮助你们,就买几份报纸吧。”
(《武汉晚报》2006年7月16日)
8位大学生卖报追踪 “要坚持到最后”
本报讯(记者 翁晓波 实习生 杨洋) 就在越来越多的市民认识了这几位挑战生存的大学生并施以援手时,学生们的身体、心理也达到了极限。
昨日上午,队员麻晓阳又来到武昌火车站卖报。一位报摊摊主笑着问他:“报上写的是不是你们啊?就在这里卖吧,早点卖完,回去好好睡一觉。”
上午10点左右,队长郭可在火车站外卖报,一位阿姨用5块钱买一份报纸:“这么大太阳,你们也挺累的。”说完就走开了。
记者了解到,这些大学生目前在心理、生理上已经接近极限,由于每天不停吆喝,他们的喉咙几乎都发了炎。尽管如此,队长郭可还是告诉记者:“我们要坚持到最后一天,为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武汉晚报》2006年7月17日)
我们的10天10夜
——来自咸宁大学生在汉生存日记(摘录)
记者 翁晓波 蔡早勤 实习生 杨洋
编者按:昨日,来自咸宁的数名大学生靠着每人20元的生活费完成了为期10天的“生存挑战”。在这10天里,他们每天都会在工作完毕后写一段日记,记录一天的感受。本报特节选了其中4位大学生的部分日记,希望能够给正在幸福中生活的孩子们一点启示。
王金香:在此次挑战活动中,这位自称“10天来只洗过一次澡,没有真正洗过衣服”的女生,用其坚韧的性格为活动添上了美丽的一笔。
7月8日 大雨
今天是痛苦的一天,白天已经够惨了,晚上又没地方睡觉。先是在财大吃了晚饭,又偷进宿舍洗澡,挺爽的。晚上很晚才开始睡,蚊子那么多,没睡着不说还被校警赶了出来。好在我们有学生证,要不然非把我们当坏蛋抓了。
不得已,我们必须另寻住处。嗯,我们开始觉得在学校附近会比较安全,可是那巡逻的说那条大街上也不能睡,好呗,我们继续走,也不知谁说要去火车站,这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坏最坏的提议。下大雨已足够惨,车站又没地方可睡。
后来站在雨中,被风吹着,我恨不得立马买了车票回去!他们几个男生也受不了了,居然说要回去躲起来,等活动时间结束了再直接去学校。
唉,那处境,简直是哭都找不到地方。
7月11日 雨转晴
由于今天起得晚,我们总共领到150份报纸。有一段小插曲,王顺到车站里面卖被抓。不过他硬是把报纸给要了回来。
从车站出来之后我们一起走到江边,我们都快累抽筋了,下午,我感觉自己发烧了。
7月12日 晴
到江边之后,他们有5个男生跳下去游长江去了。虽然明知道没有干的内裤可换,后来他们就硬是把裤子套在了身上,可怜他们了。我本来想说可以去超市买一次性的,可最终没好意思开口,又加上他们意志那么坚定,唉。
晚上我们睡在长江边,半夜起风让我好伤心。
7月15日 晴
今天是第九天了,感觉还好。已经不再像前几天那么苦了。
那是怎样的经历啊:从这站走到那站,从武昌到汉口,又从汉口到武昌,时不时地还会有大雨来“问候”。立无地,眠无室,这是什么生活啊。
以前总是很天真,认为自己就和电视、小说中的人一样,离开父母,离开学校可以自己生活,还能创下一份事业。从这几天的情况来看,如果你没有一技之长,社会远远不是这么简单!
冷祥辉:这个来自江西农村的青年,瞒着家人到武汉体验生存。在他的表情里,记者感受到的是坚毅。
7月8日 星期六
现在已是凌晨,我们睡在汉口火车站的广场上。我和王顺正在值班,我们把小组成员分成5组,每组值班一小时。本来我们打算睡在24小时取款房,但被保安赶了出来。嘿嘿,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取款房把手机充了电,便于大家互相联系。
哦,今天中午出了点小意外。我们的最后一个小组,也就是王金香他们那个小组,在下午的活动中迷路了,而且他们3人走散。不过幸好没出事,最后大家还是集合了。
哦,我们的晚餐“非常丰盛。”一人一份快餐,包吃饱。嘿嘿,大家都吃得很开心。还有就是我们把5元一份的快餐讨价还价成了4元一份,嘿嘿,还在快餐店加满了2瓶水。我们终于休息了,以便有充足的精力迎接明天新的挑战。
7月9日 星期日 晴
一上午的寻找还是毫无收获,就连做苦力的都不要我们。生活!!!
早晨在吵闹的人声中醒来的。汉口的火车站已填满了人,到处都是匆忙的旅客,起来后,所有的问题又摆在我们的面前,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查找,最终我们在汉口火车站的停车口找到了一个水龙头,就在那里洗了一个脸,然后又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为了省钱,我们步行整整一上午,我们几乎摸索了整个汉口,从汉口火车站一直走到沿江大道,还是没收获。大家都累得快趴下了,又累又困又饿又脏。
生活还得继续。
陈斌文:他本来是作为体验生存队员和其他同学一起到武汉的,在头几天茫然无措的寻找中,他和另外一个队员决定离开队伍,自己找其他门路。后来,他们在汉口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端盘子的工作,活动完毕后,陈斌文最大的感受就是:“我真不该离开集体!团结就是力量!”
7月10日 小雨转多云
今天已经是第四天了,但依然毫无结果。
早晨我们联系了汉阳的一家公司,我们必须在明天早上8点钟赶到。此时我们只剩下1.3元钱了,不能坐汽车。为此我们不得不步行3小时从光谷赶到宏基客运站(这是我们选择住宿的地方,这地方有免费水),到达时我们的脚已经痛得几乎不能走路了。
7月11日
晚上我去火车站转,想捡几个瓶子,弥补车费,顺便赚个饭钱。
可就连矿泉水瓶、废纸都难捡啊!这里有一批所谓的“清洁工”,我们不是他们的对手。我们毕竟是大学生,不想与他们发生争夺。
现在,为了吃饭,我们就是想到饭店里打工,条件就是混一餐饭!
7月15日 晴
今天正当我们准备回武昌时,意外出现了:一家餐馆招聘勤杂工、服务员。我们一问,就被留下来了。就这样在我们钱花得差不多的时候,机会来了。
傍晚,我们在那家餐馆既当服务员又当打杂工,我们没敢给老板说只干一两天,我们说是打一个月的工,才被留下来。我们算是欺骗他了,但是为了生活,也没有办法,其他的队员都找到吃、住的地方了,我们心里有压力啊!
在饭店打了一个下午的工,我倒不觉得很累,但我不喜欢。老板老是让我做这做那,而且还洗碗(平时我最不喜欢洗碗)。有时候,老板娘也说我几句,因为刚来是新手,第一次端菜时,就把客人的啤酒给踢倒了。啊,真不是个滋味!
7月17日 小雨转晴
本次活动结束了,给我留下最深刻的机会:团结就是力量。
刚开始几天,我离开了团队,感到独自生活的困惑,独自一人很孤独、无助。当我回想与团队一起生活的画面时,暗自恼怒:当时,我为何会选择离开?那几天,我最想做一件事情就是回到集体中来,但是我当时没有勇气向团队提出,幸运的是,在最后的几天里,我终于回来了,让我重新找到了快乐!
在团队的这几天,我们生活得很困难,但我很快乐。因为我深深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离开集体,就像一滴水从空气中蒸发。
胡江陵:此次活动的队员之一,在手机被偷、裤子被划的情况下,他毅然顶着压力坚持着……
7月12日 晴
温度高,又渴又饿,我都没有舍得花钱买水喝买饭吃。手上抱着报纸又不能到车站里坐着,又得赶紧卖完。唉,反正是比较矛盾、比较无奈。报纸卖完那一刻,心终于放下来了。下午也不算太累,但是太热,幸好任务不重。
7月13日 晴
我早有预感,预感我的手机可能掉。真的,一开始我都不愿意接受现实,没有手机,就失去了同任何同学、任何亲人联系的渠道了,更令我担心的是:那小偷可能会通过我的电话号码与我的亲友联系诈骗钱财……
(《武汉晚报》2006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