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我校科技优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服务,促进学校和地方共同发展,按照学校“百名教授走咸宁”行动方案的统一安排,4月20日—27日,由副院长白育庭带队,产学研管理处、科研处等相关部门院系分别到市发改委等7家市直单位进行走访调研。各市直单位对此次调研活动高度重视,详细介绍了我市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和科技等方面的现状,就我校办学模式、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并对我校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的举措表示通力合作。
一、咸宁市概况
——经济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我市经济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初步形成了以“四乡六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逐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初步形成了电力能源、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森工造纸、食品饮料、冶金建材六大支柱产业,生物医药、高新技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加快,商业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物流业发展迅速;依托“温泉之乡”和独特的自然山水风光及人文景观,旅游产业迅速发展;金融、邮电通信等稳健发展,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预计到2015年,力争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00亿元,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00万人,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农村人平纯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节能减排好于省定指标,经济总量在全省位次前移,人均水平在武汉城市圈和湘鄂赣接壤地区居于领先。
从经济规模来看,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一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
从产业结构来看,2008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2.8:43.2: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9亿元,比上年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1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7家,增加值113.4亿元,增长30.5%,居全省第三;第三产业增加值122.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
总体上看,我市产业发展还存在六大主要问题:一是经济规模小、基础弱。我市2007年经济总量占武汉城市圈的5.16%,在武汉城市圈居第五位(居武汉、孝感、黄冈、黄石之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武汉城市圈的61.5%。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偏低。第一产业比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高1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9.5个百分点。三是产业布局集聚度不高。如全市森工板材加工企业6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29家。四是特色不突出。如以“四乡六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以苎麻纺织为主的纺织服装产业,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产业,以温泉为依托的旅游产业等总体规模偏小,知名度不够高。五是产业链比较短。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如纺织服装的印染和后加工整理能力差,装备制造业以零部件生产为主,冶金工业以采矿及初加工为主等。六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融资能力有限,产业协作配套程度不高等。
——教育事业 多年来,全市教育结合咸宁实际,以抓义务教育为重点,突出抓学校软、硬件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工作取得稳步发展。义务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工程,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新水平;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硬件建设在全省处于较高水平,高考成绩稳步提升;截止2008年底,咸宁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96所,在校学生551469人,有教职工29172人。其中中小学836所,共有教职工22454人。近年来,咸宁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教育人才建设,教育队伍素质明显得到提升。但是在中小学师资布局上仍显现出结构分布不均匀、趋向老龄化,并出现“教高中的哥哥姐姐、教初中的叔叔阿姨,教小学的爷爷奶奶”的怪现象。师资力量虽强但现代教育方式方法较为落后,仍需继续培训。
——科技事业 为了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我市科技事业认真遵循新时期“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多方位促进产学研合作,科技资源进一步丰富。十一五以来,我市全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氛围已经初步形成,但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市科技事业也存在着科技总量偏低、经费欠缺和科技人才短缺的现象。
——卫生事业 近年来,我市卫生工作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大力推进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积极探索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截至2008年底,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182个,医疗卫生人员11153人(卫生技术人员9166人)。其中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医护人员仅占二分一强,仍有相当医护人员无相关资质,且分布在乡镇与社区医护人员较多。乡镇医护人虽临床经验丰富但理论基础薄弱,从而拿不到相关资格证书,使原本有限的乡镇与社区医护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对在职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对我市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劳动就业 近几年,咸宁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引进、扶持了一批发展势头好、就业面广、经济效益好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积极引导劳动力向非公有制企业转移,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以开发公益性岗位扩大就业。进一步加大促进全民创业工作力度,研究出台《关于促进全民创业的实施意见》,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推动城乡居民创业,支持各类企业再创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体制机制,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生态建设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用工规模大幅度缩减,外出务工人员回流现象突出。据调查摸底,全市春节前后外出农民工已返乡15.6万人,占常年外出务工农民数的35%,再加上本地有近10万农民工需要就业,市内企业用工容量有限,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对此,我市大力实施“回归工程”,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创业,促进“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
——文化体育事业 我市三级文化网络比较健全,文化事业有一定基础。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地方特色鲜明,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42处。我市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以赤壁之战为代表的三国文化、以李自成墓为代表的警示文化等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群众体育广泛深入开展,体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繁荣活跃,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咸宁市歌舞团的正式组建、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走进咸宁,加强了对咸宁的宣传推介。目前,文体局正着手打造今年的“六个一工程”,即:办一台地域风情歌舞晚会、建设一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一批大规模的文化设施、保护一处文化遗产、营造一个文化市场、创办一条文化街。
——核电核产业 为了借核电提高咸宁知名度,咸宁市举全市之力支持核电、服务核电。咸宁核电站第一次规划装机400万kw,分两期建设,每期装机200万kw,预留第三期两台机组用地。每期正式工期五年,投资250亿元人民币(如上AP1000机组,两台投资将达450亿元),总投资可达750亿元。按7000小时计算,三期完工后,年发电420亿度,售电收入约168亿元。咸宁市借核电项目落户咸宁的大好机遇,超前谋划发展核技术产业,邀请中国原子能院有关专家来咸宁考察,为咸宁核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与省科协签订《咸宁市核产业战略发展规划》编制与研究合同书;与原子能院于10月31日成功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书;并规划5平方公里作为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园用地,目前已经开展了省级核技术产业园的申报和选址工作。咸宁市将举全市之力发展核产业,咸宁学院已经成立的“非动力核技术产业创新团队”和即将成立的“核技术应用工程研发中心”将为咸宁市发展非动力核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二、对咸宁学院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的建议
根据走访情况,市直单位对我校办学模式、办学实力以及学科范围都存在固有观念,通过介绍,认为我校目前的专业教育与就业技能还存在两张皮的现象,所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我校服务地方教育和就业的相关职能仍旧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专业就业面窄、学科设置局限性强等特点对我校发展起着一定制约作用。
根据我校“立足咸宁,面向世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和文化支持”的服务面向定位,市直单位对我校的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办学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调研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人才需求,围绕咸宁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紧密联系我校工作实际,进行学科、专业的优化布局、优化调整,将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接轨,让学校为咸宁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提高服务;
(二)、根据咸宁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在人才培养上,定向培养地方支柱产业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与地方产业对接比较紧密人才,如电子能源、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
(三)、抓住咸宁核电站建设的机遇,以项目为纽带,开展核技术产业的相关研发,并着力培养操作性应用型人才;
(四)、增设农林专业,服务地方农业发展;
(五)、在小学教育等专业培养要以“多面手”、“一专多能”为着力点;对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培养熟悉现代课程标准、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中小学教师;日常教学中要加强与地方相关单位的互动教学;
(六)、加大继续教育力度,为地方教育、卫生等人才培训事业做好服务;
(七)、进一步明确为地方服务的培养方案,形成鲜明的地方教育特色;
(八)、增设卫生经济学、卫生法规等学科;
(九)、增设社会体育专业;
(十)、建议在以后的办学中加大实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在职卫生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优化医疗卫生专业毕业生机构。
三、与市直单位产学研合作意向
咸宁市处于武汉“1+8”城市圈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后劲。咸宁正加快建设鄂南经济强市,对我院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走访,我们大致形成了一下合作意向:
(一)、成立科技服务中心,通过职能部门加强与我市企业的联系,准确把握其技术需求,提供技术支撑;(发改委)
(二)、目前我市的规划编制研究单位欠缺,市内规划编制任务、企业可研、规划评审均需寻求外部支持,无论从经济、社会角度都不利于我市长期发展。建议我校利用校内研究资源成立规划编制研究所或规划咨询公司,承接我市各种层次的规划编制工作;(发改委)
(三)、我市目前对土地管理专项工作十分重视,建议依托我校环资学院,成立土地研究中心,承接地方土地研究课题;(发改委)
(四)、加强我校区域特色技术研究实力,依托我校科研资源,承担我市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改良、研发和产品换代项目。以经委为联系纽带,加强我校科技成果转化;(经委、科技局)
(五)、对我校核技术园区的建设、项目申报、成果鉴定等方面建立紧密合作,协助咸宁学院争取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在我校产生;(科技局)
(六)、“走出去、请进来”合作项目。把我校毕业生、中小学教师进行互派,加强横向联系,综合提升师资水平;(教育局)
(七)、“继续培训”合作项目,以我校的资格鉴定所为平台,按照教育局、卫生局等相关单位的总体部署,分批次、分层次对我市在职从业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和资格考试培训,协助我校进行省级培训项目的申报;由湖北咸宁学院高级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牵头开办公共卫生、血防、疾病防控、全科医生、乡镇医生、社区医生、卫生管理人员培训班;(教育局、卫生局)
(八)、 “定向培养”合作项目,针对我市基层医疗队伍的缺乏,根据实际情况与我校签订定向培养合作协议;(卫生局)
(九)、承接我市卫生系统资格考试; (卫生局)
(十)、加强在义诊,送药、送医下乡方面的合作。(卫生局)
(十一)、加大与我校卫生科研建设合作力度,努力打造出起点高、投入大、研究周期长、成果影响大的国家、省市级项目;(卫生局)
(十二)、合作建立青少年体育培训中心;承接市内部分体育赛事;以文体局为联系平台,与湖北康天俱乐部联合培养咸宁市足球体育梯队型人才;(文体局)
(十三)、为减少资源重叠,对市内大型体育设施、场所与我校联办进行进一步探讨;(文体局)
(十四)、成立体质健康测试中心,并对全市进行服务;(文体局)
(十五)、承接市内全民健身的相关调研工作;(文体局)
(十六)、承接各单位、部门和企业的命题课题研究和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