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部动态

教育学院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纪略

作者:刘宗南  审稿:  摄影 :  来源:本站原创  编辑:   点击数:

 

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小学教师,落实我校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稳步提高本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我院充分总结了近几年来专业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针对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积极尝试,试图探索具有特色的专业建设之路。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在深入剖析专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完成了《咸宁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自评报告》,并据此征集全体教职员工的意见及建议,重新制定了《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发展规划2009年—2015年》,为促进专业发展、形成专业特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

一、准确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当前国内外教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已经成为当前各师范院校共同探讨的热点问题,我院在充分研读国家及学校相关文件的基础上,从本专业特点出发,本着全面培养,综合发展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订了《关于修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9版的意见》([2009] 1号),并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提出了2009年我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政治思想好、文化素质高、服务基层意识浓,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与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小学多学科教学、有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和一定艺术素养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

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内涵:在政治思想方面,要求政治立场坚定,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身体素质方面,要求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在文化素养方面,要求掌握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及具有较高外语实用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在专业素养方面,要求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各科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科研的能力。这些目标内涵的确定,遵循了综合培养、全面发展的原则,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二、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建立了一套系统而完善的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近几年,我院贯彻“厚基础、多(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出发点,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不断地对本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与优化,对各门课程内容进行了整理与重构,建立了一套系统而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围绕着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教师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和教师专业实践教育四大课程模块

根据《咸宁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2009年)》和《关于修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9版的意见》文件的精神,本着不因人设课、因无人而不设课的原则,在采纳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建构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教师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专业实践教育课程四大块组成。在教师通识教育课程方面,除学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之后,增加了科学史纲要、逻辑学等选修课程,充分体现了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在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方面,根据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音乐和小学美术等方向对课程的要求,课程设置上分为语数模块和艺术模块,使学生能够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并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在教师专业教育课程方面,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教育研究能力,开设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教育哲学、教育法学、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研究等教育类课程;在教师专业实践教育课程方面,开设了师范技能训练课程,突出了实践性课程的重要地位,增加了师范技能课程比重,注重师范技能培养。

(二)实行1+2+1培养模式

为了贯彻课程设置的系统性、连贯性以及课程实施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实行1+2+1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实施,逐步推进。即第一学年以安排教师通识教育为主,第二、第三学年以安排学科专业教育、教师专业教育课程为主,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安排学生代岗实习,第八学期以安排专业选修课程为主,同时安排毕业论文等综合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在教师通识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和教师专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上采取必修和选修形式相结合;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分方向设置课程,采取必修形式,以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保障。

三、突出师范技能的培养,建立全过程专业技能培训体系

为顺应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培养教师扎实的师范技能,我院按照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以小学教师技能规范为标准,遵循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成长、成人、成才规律,构建了一套全过程专业技能培训的体系,以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技能训练的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一)全过程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及课程设置

全过程专业技能培训体系是以小学教师技能规范为标准,单独设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和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模块、学科基础课程实践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和综合实践模块,其中,专业实践模块包括:教育调查、教师口语、三字两话(画)训练、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研究、小学课程与教学设计、教师技能微格和实地训练、小学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小学教育见习、实习、反思交流等。各实践课程的实施将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在课程设置上,为突出实践性课程的地位,压缩理论教学学分与学时,提高实践教学学分与学时,以增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并要求满1学分的实践活动单独设课,实践教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数的20%,目前我院实践教学时数已达28%;在实践内容上,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原则,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实践活动,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

(二)建立全过程专业技能训练标准,制订具体的实施和考核办法

为了有效地推进全过程专业技能训练活动的开展,以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水平,我院根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的要求,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突出本专业的培养特色,制订了《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实施办法》([2009] 2 号),确立了全过程专业技能训练的标准,规定了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实施办法。

本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考核的内容主要划分为五大部分:一是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二是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三是教学工作技能;四是班主任工作技能;五是艺术表现能力。每一部分包括训练活动与考核两个方面,要求做到训练目的明确、训练时间系统、训练内容详细、训练与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考核标准科学、考核验收及时。具体实施与考核办法如下:

1. 加强技能训练与考核的组织管理

为了推进技能训练与考核活动的顺利进行,我院加强了技能训练与考核的组织和管理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技能训练与考核的组织机构,如成立了由院长为首的教师技能培养领导小组和由学工办和教学办联合组成的教师技能培养办公室等,通过确立各项训练小组的负责人和成员的形式,将全体教职工纳入到其中,分工协作,共同参与训练与考核的各项工作。

2.采取灵活多样的技能训练形式和方法

技能训练注重必修课与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相结合;课上训练与学生自学自练相结合;阶段集中训练与贯穿全程相结合等,形式与方法灵活多样。。

3.力求技能考核方法与途径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技能考核或通过随堂,或随期末考试,或通过活动课,或随教育实习,或由学校单独组织进行,或通过竞赛的形式进行。充分体现了考核方法与途径的可操作性、可量化特点,符合技能训练的目标要求。

4.充分突出考核的价值,将考核成绩记载入档

注重突出考核的意义,将学生考核成绩及时记录入档。如每项考核后要及时把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考核成绩表;不合格的项目,要求学生补练补考;毕业前综合评定教师职业技能考核总成绩;本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考核总成绩不及格者,不授予学位或不予毕业等。

(三)全过程专业技能培训的实施途径——注重与学生教育工作相结合

为全面落实实践性课程目标,切实提高小教专业学生的师范技能水平,我院不断拓展思路,积极创新,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训练活动,如成立师范技能自主训练指导小组,加强微格教学训练,加强与小学的伙伴协作关系等等,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是制订《关于实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教师技能培养

结合的方案》([2009] 3 号),将教师技能培养渗透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建立将教师技能培养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相结合的新模式。这不仅有助于可以提升我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层次,而且借助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有利于使教师技能的培养常态化和活动化,进而促进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与学生教育工作目标实现的双赢局面。

为了保障技能培训活动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结合,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首的领导班子,以辅导员和班主任为核心力量,以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实施模式,积极进行了新的尝试。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1)引导学生自觉开展“三字两话(画)”的自主训练,并组织相关专家对全班学生进行测评,合格者颁发技能合格证;未合格者继续进行自主训练;(2)引导学生利用每周班级团活动进行艺术特长展示活动;在学期末组织一次班级艺术表演和展示活动,并为我院和学校大型活动储备节目;(3)依托“伙伴协作学校”,进行教育见习活动,并撰写教育见习日记和教育见习小结;(4)利用微格教室远程视频,组织学生进行视频见习,并撰写教育见习小结;(5)依托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开设,组织学生利用微格教室系统训练“备、教、批、辅、考”等各环节技能;(6)布置新课程标准中度研究任务;(7)由班主任组织,利用周日讲评引导学生开展“本周我当班主任”的班级组织活动,体验如何当班主任和进行班级管理。

全过程专业技能培训将贯穿整个四年的学生教育工作过程,各学期的具体实施将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各学期课程开设的情况以及学生发展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教师师范技能的训练与学生工作的有效结合,使我院各部门的工作更加有效地结合起来了,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培养氛围,充分发挥教育学院各部门的整体功能。

四、修订实习大纲,制订实习考核标准,规范学生实习活动

教育实习是我院小学教育专业全过程师范技能培训体系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有利于加强专业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联系,发挥专业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同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性小学教师。为了规范学生实习活动,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修订实习大纲,加强全过程的实习组织、管理与质量监控

在教育实习活动中,为了确保实习质量,我院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习学校的实际情况,自编《教育实习手册》,对实习大纲进行了专门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包括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在内的三级负责人员的职责,并将整个实习过程细分为实习准备、进校见习、全面实习和实习总结四个阶段予以管控,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实习纪律与实习守则。

(二)制订实习考核标准,实行全面评价

为了全面考查学生实习情况,针对以往学生实习活动“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面,小学教育专业进一步细化实习考核评价环节,制定了《小学教育专业实习考核评价实施办法》([2009] 4号),明确了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和教育调查成绩评定标准、思想政治及实习生纪律表现成绩评定标准,要求学生实习成绩从教学实习、班主任见习、教育调研及思想政治及纪律表现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为了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成绩,本专业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实习档案袋”评价管理制度,关注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表现,积累相关评价材料,如说课稿和上课教案(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意见和教后反思)、实习阶段制作的教育资料、工作日志、指导教师评语和自我评价报告等,积极组织实习生开展自我评价活动。其中,为了发挥伙伴协作学校老师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在评价标准中设立了相应的评价项目和内容。

为了保证各项考评环节具有实际可操作性,每个环节均设计了对应的考评细则,以百分制形式进行量化评估,确保考核制度的执行不留死角,保证考核制度实施效力。

五、建立新型伙伴协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搭建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专业本着相互促进的原则,与达到一定办学条件和水平的中小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伙伴协作关系”,以为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已建成合作关系稳定深入的校外实训基地五个,即咸宁市实验小学、咸安区西门小学、郭林路小学、钱塘小学和杨下小学。与中小学伙伴协作关系的建立,为我院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提供了平台。

(一)邀请中小学校资深教师来我院讲学,提供实习实训指导

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教育实习工作,增强实习工作的自觉性,我院加强了与中小学校的合作,邀请中小学资深教师来我院讲学。20091014日我院特邀请咸宁市实验小学副校长杜小清、刘朝晖和李刚老师等来我院讲学,为小学教育专业0607全体同学如何当好教师、当好班主任进行理论指导和现身说法,他们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风趣、幽默的语言,为学生上了别开生面的一堂课。我院小学教育专业全体教师出席了本次活动,活动在和谐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邀请资深教师来我院讲学,不仅顺应了我院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趋势,有力地推动了我院与中小学校之间的伙伴协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有利于充分利用中小学教师具备的经验优势,促进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深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教育的认识,逐步促进学生教育信念的形成。

(二)加强与中小学的密切联系,有计划、组织地安排实习基地的专业技能培训活动

为了将全过程专业技能培训活动贯穿整个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我院注重加强与中小学的密切联系,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了各年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活动:(1)通过青年志愿者的方式,组织各年级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深入中小学开展奥数、英语、写作朗诵、科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等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并开设多种兴趣班,如舞蹈、音乐、美术等,以加强学生的师范技能训练。(2)根据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学生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教育观摩和见习活动,使学生了解中小学教学现状,增强中小学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组织教师对大四实习生进行教学指导,并开展试讲活动和评教活动,试讲合格者进入实习基地进行顶岗或代岗实习。等等。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师范技能水平,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也给中小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三)积极开展与中小学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培养高素质教师

在当今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中,一个主要的发展趋势是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协作伙伴关系培养教师。为此,我院依托已建成合作关系稳定深入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中小学校的资源优势,鼓励和组织广大教师深入教育工作一线,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以不断积累丰富的教育素材,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现状,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的专题研究。加强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和交流,一方面,协作学校可以为我校培养教师提供教育实践经验的指导,可以作为我校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等研究的“临床”基地。另一方面,我校教师深入中小学教育实际,可以在伙伴协作中改进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促进中小学的发展,可以在协作中培训中小学的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共同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

六、加强教育学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教育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教育学是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课,是体现高等教育师范性的特色课程之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我院针对传统教学中偏重知识教学、轻视能力培养,偏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等现状,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更新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调整授课方式等途径对公共教育学课程进行了建设和改革:

1、在教材内容方面,根据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院积极组织教育学教学团队编写了《教育学》新教材,其内容反映了国内外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或实验成果以及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根据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课堂教学为主,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结合讲授采用讨论、创设教育情景、案例式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在授课方式方面,采取轮流授课,集体评课的方式,教育学团队纷纷深入教改实验班课堂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并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交流和反思,有力地调动了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各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情,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作为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教育学,将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教育学院教育学教学团队将精诚团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我校教育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力争在三年内将其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

七、加强基础条件建设,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

为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我院从现有资源出发,尽力开拓和利用新的教育资源,加强了基础条件建设和校风学风建设,以营造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

(一)加强院系硬件建设,提供物质条件保障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加强了对院系硬件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开展院系资料室的建设,收集和整理了本专业所需的各类书籍和刊物,以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延伸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不断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师范技能水平,学校于20099月投资建成了微格教室5间和师范技能自主训练中心1个,为学生进行系统的师范技能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同时,我院加大了对院系舞蹈房、琴房等硬件设施的投入,当前,我院已经拥有较齐全的小学教师教育技能训练室,其中,数码钢琴室1间(65,钢琴25台)、舞蹈室1间(65)、美术创作室2间(130)、计算机室1间(微机52台)。

(二)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校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学风是学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原则的综合体现。校风、学风好坏也直接关系到办学质量和学院的声誉。为了将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院通过宣传栏、报告会、周日点评等多种形式对校风学风建设进行了积极宣传,并注重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和学生党团组织的引导作用,以校风学风建设为中心,树立典型,鼓励先进,大力开展院风、班风、宿舍学习风气建设,营造浓厚的学习风气。同时,积极开展了校风学风建设情况的检查、监督和评比表彰活动,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在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我院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将进一步以社会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科体系结构的优化,注重学科专业建设的特色形成等系列措施,立志于打造优质的小学教育专业品牌,以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逐渐形成,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团队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湖北科技学院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
邮编:437100  24小时值班电话:0715-8270912  招生电话:0715-8338003
传真:0715-8260538  网站设计:信息中心 鄂ICP备1200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