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身心全面健康的新时代背景下,一种创新的治疗形式正如春风拂面般悄然兴起,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10月14日,湖北科技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携手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共同开启了音乐治疗心理课的团体治疗试点,探索音乐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新途径,助力患者在愉悦的艺术氛围中实现自我疗愈。
本次音乐团体治疗邀请到了湖北科技学院音乐学院王伶俐教授和武鹏教授。在他们的带领下,本次团体治疗采用了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空间,鼓励参与者主动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借助音乐的引导,促进个体间的深度交流与相互理解。两位教授运用其深厚的专业背景,设计了一系列互动性强的音乐游戏和创意练习,帮助参与活动的患者和家属打破沉默,建立起信任与连结,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释放积压的负面情绪,重建积极心态。
参与者纷纷表示,通过音乐治疗心理课的团体治疗,他们不仅学会了用全新的视角审视自己,更掌握了有效应对挑战的技巧。一些原本对心理干预抱持怀疑态度的患者,在亲身经历后转而成为了坚定的支持者,愿意向周围的朋友和家人推荐这一创新疗法。
附二医院院长黄翠萍表示,医院与学校音乐学院的此次合作,标志着音乐治疗在本地医疗体系中的重要里程碑。双方计划每周一和周五常态化开展音乐治疗,进一步深化研究与实践,拓展音乐治疗的应用范围,使之惠及更多需要心理支持的群体。同时,也将积极探索与舞蹈、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的可能性,构建一个多维立体的艺术治疗生态,为促进全民心理健康做出更大贡献。
音乐治疗是什么?
音乐治疗并非简单的欣赏或演奏音乐,而是一门严谨的临床治疗方法,它通过专业人士的设计和引导,利用音乐的各种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对患者实施心理、情感乃至生理上的干预。研究表明,恰当的音乐体验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情,减轻疼痛感受,促进睡眠质量,甚至加速术后恢复过程,尤其在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慢性疼痛等领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音乐治疗适用于哪些人群?
音乐治疗心理课团体治疗模式因其独特性和综合性,适用于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以下几类患者可能会从中获得显著收益:
焦虑与抑郁症状患者:
音乐治疗有助于降低焦虑水平,改善抑郁心境。通过音乐创作、即兴表演等活动,患者可以在安全、支持性的环境中表达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促进正面情绪的发展。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
对于经历过重大创伤事件的个人,音乐治疗提供了一个非言语的渠道,帮助他们处理未解决的情感和记忆。通过聆听、创作或演奏与个人经历相关的音乐,患者能够在指导下逐步面对创伤,促进心理恢复的过程。
儿童与青少年行为障碍:
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音乐治疗常用于改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等症状。音乐的结构性和规律性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促进社交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增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
特别是在阿尔茨海默症和其他痴呆症早期阶段,音乐治疗可以激活大脑的记忆回路,减缓认知功能下降的速度。熟悉的歌曲或旋律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促进与亲人的情感联系,提升生活质量。
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调适:
对于长期遭受慢性疾病折磨的患者而言,音乐治疗不仅有助于缓解物理痛苦,更能提供心理慰藉。通过参与音乐活动,患者能够转移注意力,减少对病痛的关注,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
职场压力过大的成人:
当代社会的高压环境下,成年人常常面临职业倦怠和心理疲劳。音乐治疗心理课通过放松训练、冥想音乐等方式,帮助参与者减轻压力,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人际关系困难者:
在团体治疗情境中,音乐扮演着沟通的媒介,促使个体间建立深层次的联系。通过共同创作音乐作品、分享音乐体验,参与者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同情心,学习有效的冲突解决策略,改善人际关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