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

探寻音乐家的脚步---冯文慈学术思想专题研讨会纪实

作者:殷瑰姣  审稿:彭亚敏  摄影 :  来源:音乐学院  编辑:徐瑶   点击数: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10月10 日,以专著《冯文慈音乐学术思想研究》为核心主旨的冯文慈学术思想专题研讨会,在湖北科技学院揽月楼学术厅顺利召开。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岱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等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音乐学领域专家学者、湖北科技学院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音乐学院全体教职工及师生代表共同参会。

会上,大家围绕冯文慈在乐律学研究、中国音乐史学构建、音乐教育理念等核心学术成果展开深入研讨。

李岱指出,此次研讨会将为大家搭建一个深入交流、共同探讨音乐教育多元性的平台。“相信通过交流与思想碰撞,我们一定能更深刻地理解艺术精髓,探索音乐在未来的无限可能。” 他寄语在场每一位师生,始终保持对音乐的热爱与执着,勇敢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

研讨会现场,专著《冯文慈音乐学术思想研究》课题负责人殷瑰姣教授代表科研团队发言。她说,冯文慈是中国音乐史学界的一座丰碑,《冯文慈音乐学术思想研究》这部著作是大家通过主题发言、论文交流等形式完成的,它是冯文慈学术思想的形成脉络与时代价值的具体体现,填补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研究空白,为相关领域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武汉音乐学院副院长李幼平教授表示:“冯文慈是我国著名音乐史学家。该书突破传统音乐史的单一叙事,开创性融合音乐形态学与社会文化史视角。无论是解析民间乐种与地域文化的共生关联,还是探究近代音乐教育制度的转型逻辑,均充分展现出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音乐研究跳出‘技术分析’的局限,成为观察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

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苗雨教授聚焦方法论创新价值展开评价。他认为,冯文慈提出的“历史语境化阐释” 方法,颠覆了以往对古代音乐理论的 “现代化解读” 倾向。“需将乐律理论、演奏实践置于具体历史时空之中,例如对古琴谱式演变的研究,既还原了音乐技术的发展脉络,也揭示了其背后文人审美与社会思潮的深层联动,为音乐史研究提供了可复用的分析框架。”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夏雄锋教授从学术传承影响维度予以肯定。他说:“作为音乐史学界的‘传灯者’,冯文慈先生的研究不仅以专著形式构建起系统知识体系,更通过师门授业与论文指导,培养出一批兼具史料功底与创新思维的学者。其倡导的‘严谨不保守、创新不猎奇’治学理念,至今仍是青年学者治学的重要遵循。”

吉林音乐学院院长陈吉风教授则着眼现实观照意义说:“冯文慈的学术思想始终暗含‘古为今用’的现实关怀。他对传统音乐传承困境的剖析、对近代中西音乐融合经验的总结,并非仅停留在历史研究层面,更精准直指当下音乐教育中传统基因缺失、文化认同模糊等现实问题,为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建设提供了历史镜鉴。”

广西高等学校音乐与舞蹈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侯道辉教授表示:“在中西音乐史研究长期‘各自为阵’的背景下,冯文慈率先开展中外音乐理论比较研究,如对中国律学与欧洲平均律发展路径的对比分析,既凸显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价值,也以客观比较视角打破了文化偏见,推动中国音乐史研究融入国际学术对话体系。”

中央音乐学院陈荃有教授表示,近年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谱系研究备受关注且成果丰硕,“这部著作的出版,为艺术家精神 —— 即以艺为本、以德为先的核心品质,以及艺为人师、德为世范的价值原则提供了丰厚滋养。”

据了解,冯文慈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冯文慈音乐学术思想研究》既扎根于传统音乐土壤,又以严谨的史学方法开辟新视角,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中对乐律演变的精准梳理,到对中西音乐交流史的客观辩证,每一处观点都蕴含着他‘以史立论、以乐传情’的治学态度。这部著作不只是整理他的学术成果,更是挖掘一位学者对音乐史学‘真’与‘美’的坚守。

此次研讨会的顺利举办,为学校音乐教育事业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更为学院在音乐教育领域持续深耕细作、实现长远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指导。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湖北科技学院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
邮编:437100  24小时值班电话:0715-8270912  招生电话:0715-8338003
传真:0715-8260538  网站设计:信息中心 鄂ICP备1200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