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把社会比喻为一座大厦,并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本次温情中国课堂特邀经管院田涛教授从经济制度变迁的视角讲述,中国为什么40年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田涛教授在讲课之初,首先抛出一个命题让同学们思考“真正意义上独立自主的国家是比较少见的。”通过对这一命题的剖析,田教授运用大量的案例论证了“独立自主”不仅仅是“独立的国家主权”,还应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去全面理解“独立性”、“自主性”。

为此,田教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的演变进行了全面梳理,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对政治与经济两种力量之间的较量分析,他论证了中国广阔的农村市场、农村人口、农村资源等要素在化解中国历次经济危机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强调我们要重视“三农问题”、要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丰富内涵。
另外,为讲清楚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金融资本之间的关系,田教授还对“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微笑曲线”“新兴国家”“资产证券化”“剪羊毛”“去杠杆”等等专业术语进行了通俗易懂的阐释,为进一步讲清楚中国历次经济危机为何均能实现“软着陆”做好了前期知识准备、信息准备。
课堂反馈
1人文与传媒学院 石皓天
听了今天的课堂我感觉收益良多。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看中国社会的发展无疑是科学严谨的。
田涛教授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作为经济学小白的我们对一些高深晦涩的概念理解显得有些吃力。于是田教授特别详细地为我们介绍经济学的一些概念,我们也从中了解到了中国经济政策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丰功伟绩,实现了“中国崩溃论”的破产,也遭遇了“中国威胁论”的抬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与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活动越来越密切。和平与发展并存是当下各个国家都在致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时代主题。
作为时代新人的我们,有幸能够听到一节这样以经济学为视角看中国发展的课,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想这既是经济学魅力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伟大的体现。
2教育学院 黄楚虹
田涛老师今天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在面临重重危机的环境下,经济如何稳步崛起,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及有关国家摆脱困境作出重大贡献的神秘面纱。
很久之前,美国就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施和平演变计划,为了加速全球自由化进程,实现美国的特定目的。
他们培养了大批公知,其最终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完全放弃信仰,转而投靠美国、西欧的议会民主制度,这对苏联的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并没有像一些人期待的那样“崩溃”,在那段最艰苦的时期,反而为日后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之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是因为我们党对其事业的坚持和始终如一,以及对自身路线的自信。我党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纵使在国家最危险,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剧变之际,也从未怀疑过自身的使命与信仰,这与戈尔巴乔夫所代表的投降派有着鲜明的对比。
海明威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绝不会被打败。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亦是如此。当选择彻底放弃了自身信仰之时,也就意味着他的末日到来。而如果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那么就将无所畏惧,这或许是新中国能够顶住压力,顽强成长的根本原因。
3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黄锦
今天怀着万分地期待,聆听了本次《温情中国》。这次的课程与以往有所不同,他不再以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而是由田涛博士以经济学的视角给我们上了别开生面,内容充实的一课——从“中国崩溃论”的破产到“中国威论”抬头(兼论中国为什么40年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老师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介绍了中国及世界的金融状况。也简述了中等收入陷阱,独立主权国家,全球资本主义历史等问题。从选题缘起到引出问题,老师以生动形象地语言,通俗易懂的例子和小故事,使同学们更能专注于课堂。同时在大家没有经济学知识储备的情况下,也能听懂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本次的《温情中国》,扩宽了我的知识眼界,也让我对中国的经济,国家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认识到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崛起,在世界占有一席之位的。最后,感谢田涛老师两小时的精彩讲解,使我收获满满。同时让我也更加期待下一周田涛老师对课程下半部分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