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晚,在温泉校区教2-105教室,《温情中国》第十一季第3讲如期开讲。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慧芳老师围绕“红旗渠精神:始于苦难 成就辉煌”这一主题,以“为什么要建红旗渠”“如何修建红旗渠”“为什么能建成红旗渠”三个问题为主线,详细梳理了红旗渠从酝酿到决策、从上马到建成的全过程,还原描摹了那个火红年代的时代背景、建设场景、人物细节和心路历程,并深刻阐释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课堂回顾
一、红旗渠:生命渠、幸福渠
吴慧芳老师首先以纪录片《红旗渠》的片尾曲——《定叫山河换新装》作为开场,这首激昂的歌曲迅速将同学们带入了那个艰苦卓绝而又充满奋斗激情的年代。
接下来,吴老师深入剖析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缘由。“一部林县志,半部旱荒史。”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势崎岖,沟壑遍布,水资源极度匮乏。历史上,这里曾因干旱多次爆发大饥荒,被当地人称为“旱魔之地”。数百年来,干旱缺水犹如一把利刃,时刻威胁着林县人民的生存。吴老师通过“一桶水拆散一桩婚事”和“一担水夺去一条人命”这两个悲惨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林县人民因缺水而承受的深重苦难。这些故事深深触动了在场每一位同学的心弦,使大家深刻理解了林县人民为何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修建红旗渠。
吴老师进一步指出,面对如此严峻的生存挑战,林县人民没有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选择了向大自然宣战,用智慧和勇气开辟出一条生命之渠。吴老师详细介绍了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从1960年2月林县县委召开了引漳入林有线广播誓师大会,到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前后历时近十年,参与修建的人数30余万。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林县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在莽莽苍苍的太行山悬崖峭壁上踏平1250座山头,钻透211个隧洞,架起152座渡槽,修成了1500公里的红旗渠。

二、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吴老师强调,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不仅是一部水利建设的史诗,更是一部精神锻造的史诗。在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立足实际、依靠自己的自力更生精神。1960年红旗渠开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大型工程全部下马。在这种情况下,要依靠国家支援,显然是不可能的。林县县委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建渠方针,喊出了“自力更生是法宝,众人拾柴火焰高;建渠不能靠国家,全靠双手来创造”的响亮口号。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要,“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集,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建材自己制,没有技术自己学”,把自力更生发挥到了极致,在条件困难、环境恶劣的背景下,立足本地条件,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成了红旗渠,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的奋斗乐章。
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面对粮食紧张、物资短缺、技术设备条件落后的极端艰苦情况,林县人民喊出了荡气回肠的豪迈口号,“既然愚公能移山,我们修渠有何难,立下愚公移山志,决心劈开太行山”。在千军万马战太行的修渠过程中,林县人民遇到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团结一致、齐心协作的团结协作精神。红旗渠工程作为一项跨省跨县跨流域的引水工程,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离不开兄弟省、地区和单位的支援,离不开各方力量的整合和林县各公社、生产大队的配合,离不开“全县一盘棋”。在红旗渠施工过程中,工地是前方战场,机关、厂矿、农村就是后方阵地,前方开山劈岭,后方全力支援。
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无数林县儿女舍小家为大家,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红旗渠的建设。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怕流血牺牲,涌现出许许多多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把青春生命献给红旗渠的技术员吴祖太、专啃“硬骨头”的除险英雄任羊成、舍己救人的共产党员李改云、不计个人得失的施工员路银等。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质朴纯粹的初心,凝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最终劈开巍巍太行山,引来滔滔漳河水,建成了红旗渠这一伟大工程,彻底改变了当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悲惨命运。
在吴老师的讲述中,同学们仿佛亲身经历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到了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辛与不易,更深刻理解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吴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感人的故事,将红旗渠精神娓娓道来,让同学们在感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

通过此次学习,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了红旗渠的修建历程以及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更在思想上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与升华。大家一致表示,将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激励自己不断追求卓越,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课堂反馈
20246522050 徐瑞旋
当老师讲述红旗渠的故事时,我仿佛看到林县百姓在悬崖峭壁间抡锤打钎的身影。十年苦战,十万建设者仅凭双手,在太行山腰凿出“人工天河”,这背后是“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倔强,是“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情。它向我们诠释了中国人民不惧艰苦,不怕困难,敢于向天斗的精神。震撼我的,是建设者们用生命诠释的奋斗与奉献。粮食短缺就啃野菜充饥,工具简陋就用自制炸药开山,没有机械就肩挑手扛。他们在悬崖边架起木梯,在腰间系上绳索,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只为让生命之水流入干涸的土地。
红旗渠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它让我明白,苦难能激发人类最强大的力量,只要心怀信念、团结奋斗,再难的挑战都能被战胜。在学习生活中,我也要以红旗渠精神为指引,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用拼搏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20248321017 严珍敏
“一桶水拆散一桩婚事”,这个记载在红旗渠史料中的真实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在我们这个拧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的时代,实在难以想象,一桶水竟然能决定两个人的终身幸福。
这让我想起奶奶常说的话:“你们这代人啊,没吃过苦。”确实,我们很难体会当年林县人民对水的渴望。为了改变缺水的命运,十万林县人民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人工天河”。他们自带干粮,住山洞、啃野菜,用双手创造了人间奇迹。
让我们更能体会红旗渠精神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那些林县人民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那些悬崖上留下的凿痕,不仅是引水的渠道,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
作为新时代好青年,我们或许不需要像前辈那样去劈山凿石,但同样需要发扬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学习的道路上,这种精神都将指引我们不断前行。
20240121038 张倩文
在吴慧芳老师的课堂上,红旗渠影像徐徐展开,太行山腰那条蜿蜒的“天河”如同一道镌刻在天地间的史诗,瞬间将我拉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堂关于红旗渠的课,不仅是历史的回溯,更是一场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让我深刻领悟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深刻内涵。
站在历史的维度回望,红旗渠的开凿堪称奇迹。在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林县人民仅凭一锤、一钎、一双手,在悬崖峭壁间凿出1500公里的“生命之渠”。这背后,是300名建设者献出生命的悲壮,是十年如一日“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坚守。课堂中讲述的“铁姑娘队”故事让我尤为震撼——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姑娘,腰系绳索、悬空作业,在险峰间挥锤打钎,用青春和热血诠释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她们的身影,正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以血肉之躯铸就精神丰碑的缩影。
红旗渠精神的内核,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在修建过程中,林县人民没有等待国家的支援,而是主动筹粮、制工具、编草鞋,用智慧和汗水攻克重重难关。这种“不靠天、不靠地”的奋斗精神,打破了“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的宿命论,证明了只要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再艰难的困境也能被突破。更令人动容的是,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有人捐出自家的门板作工具,有人将结婚的钱投入工程,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让我看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璀璨光芒。
在新时代语境下,红旗渠精神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它提醒我们,无论是科技创新“卡脖子”难题的突破,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都需要这种迎难而上的勇气和久久为功的毅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或许无需再用血肉之躯凿山开路,但更应传承这份精神:在学业中保持“啃硬骨头”的钻研劲头,在生活中践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红旗渠精神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奋斗的价值,也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上完这堂课后,“红旗渠”三个字早已超越了地理坐标,成为一座精神的灯塔。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源于对理想的执着,伟大的事业始于平凡的坚守。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更应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养分,让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