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七点,在教三201教室,湖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主任谢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邓昭为第七期青马班全体学员带来了《温情中国》系列课程第四讲的学习---“共和国长子”何以涅槃重生。两位老师从“何以东北”“何以辉煌”“何以振兴”三个板块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东北折射出的历史发展轨迹,带领同学们走近东北的前世今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寓意深远的生动大课堂。
课堂回顾
何以东北:探索白山黑水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课堂伊始,邓昭老师从“何以东北”这一主题切入,详细阐述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缘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元的民族文化,特别强调了东北地区巨大的国际交流潜力、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肥沃的黑土条件,并指出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共生。
何以辉煌:回顾东北的工业成就与文化传承
接着,谢玲老师以新中国成立为时间节点,从城市建设、交通建设、工业建设三方面介绍了东北在建国前的光辉历史;谢玲老师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工业基地的重要地位不可撼动,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讲述北大荒如何变成北大仓的故事,生动展现了东北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发展的巨大贡献。
何以振兴:新时代背景下东北的转型与发展路径
最后,谢玲老师以“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带领同学们深入分析了当前东北地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表明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必须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
本次学习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七期青马班学员张美玲同学分享道:“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学习到了很多东北的发展史,特别是关于“何以振兴”部分,老师们通过时间线向我们介绍了东北衰退和东北的振兴。我了解到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转移、地缘因素的逆转、人口人才的严重流失等诸多原因导致东北经济逐渐衰退的同时,也看到了像哈电集团这样的企业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相信东北定会迎难而上、持续辉煌、振兴未来。”
第七期青马班学员王润表示,“通过本次学习我了解到,‘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工业体系建立、国防建设、经济发展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发展历程也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第七期青马班学员洪思博结合自身发展谈到,“通过老师们的引领,我深入了解了东北这片热土的全面振兴之路。每一次回望这片黑土地上的奋斗历程,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无比的温情与敬仰。东北,这片曾引领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沃土,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奋力谱写全面振兴的新篇章。从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到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再到科技创新的强劲势头,东北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东北的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复苏,更是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进步。这份温情,源于对家乡的热爱,更源于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相信在国家的支持下,东北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通过这节别开生面的课堂,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东北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和现实状况,更对如何推动东北振兴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思考。课堂最后,两位老师纷纷鼓励同学们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课堂反馈
临床医学洪思博
在本次《温情中国》选修课中,通过谢玲与邓昭老师的引领,我深入了解了东北这片热土的全面振兴之路。每一次回望这片黑土地上的奋斗历程,我的心中都充满了无比的温情与敬仰。
东北,这片曾引领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沃土,如今正以崭新的姿态奋力谱写全面振兴的新篇章。从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到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再到科技创新的强劲势头,东北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东北的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复苏,更是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全面进步。这份温情,源于对家乡的热爱,更源于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我相信,在国家的支持下,东北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而我,也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与实践中去,为东北的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临床医学——王润
今晚的温情中国主题是“共和国长子”何以涅槃重生。
主要分三个主题构成:
一、何以东北
二、何以辉煌
三、何以振兴
“共和国长子”一般代指自建国以来大力支援了国家建设事业的东北地区。了解其过往历史和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何以东北:
1.工业起步早:在新中国成立前,东北三省的工业已有一定基础,占全国GDP的85%。日本侵占东北期间,在当地建设了一些工业设施,为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尽管这种发展是在殖民统治下的畸形发展,但也留下了部分工业基础和技术、人才储备。
2.解放早具备优势:东北是全国最早解放的地区之一,例如哈尔滨1946年4月28日就迎来了解放,成为第一座被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心城市,这为东北地区后续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赢得了时间优势,能够更早地进行经济建设规划和准备。
(二) 何以辉煌:
1.重点项目建设:“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落在东北地区。比如辽宁省就有24个项目,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风动工具厂等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建设项目。
2.工业成就显著:这一时期,东北地区诞生了众多“新中国的第一”。1955年第一台车床、1956年第一架喷气式飞机、1956年第一辆汽车等都从东北地区生产出来。沈阳更是创造了200多个“第一”,如1951年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在沈阳第一机床厂诞生。
3.物资与资源支持:从1958年到1985年,东北共支援全国钢材5亿多吨,1958年到1979年支援焦炭368万多吨,动力机械98万多台。东北的木材资源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大小兴安岭丰富的森林资源保证了中国的木材供应,当时中国木材产量中的50%是从东北林区输送出去的。此外,东北的粮食产量较高,东北的粮食往关内调度较多,为中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4.技术与人才输出:东北作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全国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奔赴全国各地,为其他地区的工业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
(三)何以振兴:
1.改革开放后的调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崛起,东北地区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体制机制改革等一系列挑战。一些传统工业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压力、技术更新换代等问题,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放缓。
2.近年来的转型努力:近年来,东北地区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力度,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同时,加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努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通过本次学习我了解到,“共和国长子”东北地区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为国家的工业体系建立、国防建设、经济发展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发展历程也是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缩影。
全科医学张美玲
今天我们跟随邓老师和谢老师的脚步来到了东北,谈起东北,让我最先想到东北二人转,冰雪大世界,热情的东北话……而关于东北的历史知道的却不多。通过今天的学习让我感触颇深,学习到了很多东北的发展史。
特别是关于“何以振兴”部分,谢老师在邓老师的介绍下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东北的认识,通过时间线向我们介绍了东北衰退和东北的振兴。东北是第一个实现主干道电线入地的城市,拥有完善的交通建设和工业建设。早在1931年,东北的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9.3%。反而进入8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政策的转移、地缘因素的逆转、人口人才的严重流失等诸多原因,东北经济逐渐衰退。当然,东北的发展也面临着衰退的危机,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由哈电集团研制单机容量世界第一的白鹤滩水电站、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东北地区的地缘优势,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让辽宁的大连、营口等港口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发展、不断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最后,我们相信东北将会迎难而上、持续辉煌、振兴未来。非常感谢两位老师这堂课的精心准备,让我们对东北这个地区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