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荆楚大地的东南隅,咸宁市的桂花书香中,湖北科技学院宛如一座永不停歇的思维熔炉。在这里聚集着数以万计的青年学子,他们的目光不在局限于小小的四方天地,而是越过校园的围墙,投向更辽阔的世界。与人们对传统高校青年的刻板想象不同,湖科青年打破传统观念,正以一种独特的“态度复合体”重塑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画像——他们是务实与理想交织的梦想家,是扎根与探索并进的行动派,更是传统与创新对话的桥梁建造者。
湖科青年的态度首先体现在校训“知行合一”的务实浪漫主义中。与空谈理想的泛泛之辈不同,他们深知科技创新必须根植于实践土壤。在湖北科技学院的实验室里,你会看到为一个小数点后三位的精确度反复验证的身影;在实习基地,有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大胆尝试。湖科青年明白,真正的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是将知识转化为改善生活的力量。于是他们在“行走”中上好实践育人的“大思政课”,开展“红色铸魂+专业励能”的7天沉浸式研学实践。他们精明而不失远见,踏实而富有创造,而正是这种务实精神与青春特有的浪漫主义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他们既能够脚踏实地,又不失仰望星空的勇气。
与此同时,湖科青年展现出“扎根地方,放眼全球”的双重视野。湖北科技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深深植根于鄂南大地。学生们参与本地乡村振兴项目,用知识帮助孩童成长,用环境科技参与长江生态保护,用医学知识服务社区健康,而甘肃孩子一句“老师,你下次什么时候来”给出了最好的回答。这种“向下扎根”的态度不是局限,而是成长的根基。与此同时,他们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通过线上课程与国际学术对话,通过科技竞赛与全球青年交锋,通过线下交流与国际深入沟通。这种“全球本土化”思维模式,让他们同时拥有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成为连接地方与世界的纽带。
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湖科青年展现出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湖北科技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双创平台——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基金。在这里,你会遇到开发智能医疗设备的学生团队,见到设计文创产品的创业小组,了解到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传统行业难题的创新项目,那利用科学技术为黄精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新方案,荣获全国大学生医学创新大赛一金三银三铜,荣获2025年“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3金2银5铜便是最好的证明。湖科青年不畏失败,敢于尝试,他们的创新不是跟风炒作,而是基于专业知识的深度探索。这种开拓态度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上,也表现在文化创造中——他们用现代视角重新诠释楚文化,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地方故事,构建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表达。
面对数字时代的浪潮,湖科青年展现出“科技向善”的价值选择。在算法主宰世界的今天,他们思考的是如何用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如何用数据服务社会发展,如何用创新减少社会不平等。在人工智能伦理讨论中,在科技社会责任实践中,他们展现出超越技术本身的人文关怀。这种态度让科技创新有了温度,让技术进步与人类福祉同步前行。
湖科青年的态度还体现在“跨界融合”的思维模式上。他们打破学科壁垒,将医学知识与工程技术结合,将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融合,将管理思维注入科技创新。这种跨界能力正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素质——在学科交叉处发现新问题,在知识融合中创造新解决方案。湖北科技学院提供的多学科环境为这种跨界态度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这些态度特征共同构成了湖北科技学院青年的精神图谱,它不是单一维度的标签,而是一个复杂而立体的态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传统与现代对话,理想与现实平衡,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交织。这种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湖北科技学院特有的教育生态中逐渐形成的——注重实践的教学体系,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产学研融合的培养模式,以及荆楚大地特有的文化基因,共同塑造了这群年轻人的精神风貌。
湖北科技学院的青年们正以这种多维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他们既不是盲目乐观的理想主义者,也不是功利至上的现实主义者,而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务实梦想家”。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代中国青年正在形成一种新的精神气质——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蕴,又有现代科技的素养;既有个体发展的追求,又有社会担当的意识。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未来,有理由相信这种多维态度将成为越来越多中国青年的选择。而湖北科技学院的年轻人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并引领着这场青年精神的重塑运动。在荆楚大地上,这群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态度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务实而不失梦想,扎根而不失视野,创新而不失担当。这正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应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