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月论坛

争做校园好网民,汇聚网络正能量,奋进强国新征程

作者:闫东东  审稿:  摄影 :  来源:自动化学院  编辑:yyj   点击数: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校园的林荫道上,同学们低头滑动手机的指尖与晨读的琅琅书声交织;当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光与宿舍里闪烁的屏幕共同勾勒出青春的轮廓——在这个被网络深度浸润的时代,校园早已不是隔绝于数字世界的“象牙塔”,而是亿万网民群体中最具活力、最富创造力的“能量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既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更是强国征程上的“生力军”,争做校园好网民、汇聚网络正能量,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刻在青春底色里的责任,是融入时代脉搏的行动。

校园网络空间,是我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第二课堂”。在这里,一条学术论文的分享链接,能让不同专业的同学跨越学科壁垒碰撞思维;一个线上公益活动的倡议,能迅速集结起数百名志愿者的力量;一段记录校园生活的短视频,能让外界看见当代大学生的朝气与担当。还记得去年疫情期间,我校计算机系的同学们自发组建“云辅导”团队,通过直播平台为偏远地区的学生辅导功课,屏幕那头的求知眼神与屏幕这头的耐心讲解,让“知识共享”有了最温暖的模样;还记得校园文化节上,同学们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红色历史场景,让“沉浸式”学党史成为热潮,那些在评论区刷屏的“此生无悔入华夏”,正是青年一代爱国情怀的真挚表达。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证明,校园网络从来不是冰冷的代码与数据,而是承载着青春理想、传递着温暖善意的精神家园。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网络空间并非一片净土。当“流量至上”的观念渗透进校园,个别同学为博眼球发布低俗恶搞视频,让校园的纯净被浮躁污染;当“键盘侠”的戾气蔓延,一句无心的言论可能引发恶意揣测与网络谩骂,让真诚的交流变成尖锐的对立;当虚假信息披着“科普”“内幕”的外衣传播,轻则误导同学的判断,重则扰乱校园秩序。去年某高校曾出现“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不实传言,短短几小时内就在校园群聊中扩散,引发部分同学的恐慌,最终经学校辟谣后才平息风波。这样的经历警示我们:网络空间的自由,从来不是“随心所欲”的放纵,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律。作为校园好网民,我们首先要守住的,是内心的底线——对事实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对责任的坚守。

争做校园好网民,“好”的核心在于“正”——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网络行为,用理性的思维辨别网络信息,用积极的行动传递网络温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做“信息的过滤器”而非“谣言的传声筒”。看到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时,多问一句“来源可靠吗”“证据充分吗”,不盲目转发、不随意评论,让谣言在“理性的审视”前止步;面对网络上的不同声音时,少一点“非黑即白”的判断,多一点“换位思考”的理解,用“求同存异”的包容取代“剑拔弩张”的争执,让校园网络空间充满理性的讨论氛围。我校新闻系发起的“校园真探”栏目,就是很好的范例:同学们带着质疑精神,对校园里的热点话题、网传信息进行实地调查,用图文、视频还原事实真相,不仅帮助大家辨别真伪,更培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这种“不盲从、不跟风”的态度,正是校园好网民应有的素养。

汇聚网络正能量,“聚”的关键在于“行”——把个人的微小善意转化为集体的磅礴力量,把青春的创意活力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正能量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可以是朋友圈里对同学的一句鼓励,可以是微博上为校园好人好事的一次点赞,可以是短视频平台上分享的一段学习经验,甚至可以是在网络公益平台上的一次小额捐款。去年暑假,我校“乡村振兴实践团”的同学们,将在农村调研时拍摄的照片、视频制作成系列纪录片,在各大平台发布。镜头里,老乡们丰收时的笑容、乡村道路的变迁、特色产业的发展,让更多人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不少企业通过留言联系到实践团,表达了合作帮扶的意愿。这就是网络正能量的力量——它能让个体的实践被看见,让微小的努力被放大,最终汇聚成推动社会发展的“暖流”。

对于我们青年学子而言,汇聚网络正能量,更是与“奋进强国新征程”的时代使命紧密相连。从“嫦娥探月”到“蛟龙深潜”,从“人工智能”到“生物医药”,国家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青年一代贡献智慧与力量;而网络空间,正是我们展现才华、践行使命的重要舞台。我们可以用专业知识创作科普内容,让更多人了解科技前沿的突破;我们可以用镜头记录祖国的发展变化,让世界看见中国的魅力;我们可以在国际网络平台上发声,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打破西方媒体的偏见与误解。去年,我校外语学院的同学们发起“中国文化海外传播”项目,通过海外社交平台分享中国传统节日、非遗文化、现代发展成就,不少外国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想去中国看看”“中国的发展太令人震撼了”。这就是青年一代的担当——用网络为桥梁,让中国与世界对话;用正能量为底色,让强国征程上的每一步都更加坚定。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李大钊先生百年前对青年的礼赞,至今仍在时代浪潮中回响。彼时的中国,山河破碎、风雨如晦,青年们怀揣着“救亡图存”的赤诚,走出书斋、奔向街头,用振臂高呼的呐喊打破沉寂,用奔走相告的脚步唤醒民众。他们在游行队伍中高举“还我青岛”的旗帜,在进步刊物上写下“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檄文,哪怕面对军警的棍棒与枪口,也始终挺直脊梁——那是属于他们的“战场”,用热血与理想为民族复兴撕开黑暗、照亮前路。

而今天,时代的“战场”早已拓展到更广阔的网络空间。我们不必再以血肉之躯直面硝烟,却同样需要以赤诚之心守护精神家园;我们无需再用传单传递信念,却能通过屏幕前的每一次敲击、每一段文字,为强国征程汇聚磅礴力量。当清晨的阳光照亮宿舍书桌,有人在学术论坛上认真回复“乡村振兴”的研究思路,让知识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当深夜的灯光映亮手机屏幕,有人在公益平台转发“山区助学”的求助信息,让温暖的善意跨越山海传递;当校园群里出现模糊不清的“通知”,有人第一时间查证官方渠道,用理性声音驱散谣言的阴霾——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正是当代青年在网络世界里的“振臂高呼”,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奔走呐喊”。

校园好网民,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同心同行”。它不是要求某一个人成为“完美网民”,而是需要每一个同学都守住那道“网络底线”:不发侮辱性的言论,因为屏幕背后是鲜活的生命;不转未经核实的信息,因为谣言可能会摧毁他人的生活;不沉迷无意义的娱乐,因为青春应当用来追逐更有价值的梦想。当有人在匿名论坛倾诉学业压力时,多一句“加油,我陪你一起努力”的鼓励,就能让迷茫的人感受到温暖;当有人在社交平台分享志愿服务经历时,多一次“点赞”、多一条“我也想加入”的评论,就能让正能量形成燎原之势;当有人被网络暴力裹挟时,敢于站出来说“这样不对”,就能让理性的光芒照亮灰色地带。

每一个屏幕,都是一个小小的“窗口”,既映照着我们的内心,也影响着身边的世界。当这些窗口都绽放理性光芒——不再被情绪裹挟、不被偏见左右,能客观看待热点事件、能理性分辨信息真伪,校园网络就会少一些争吵与戾气,多一些理解与包容;当这些窗口都传播正能量——分享奋斗故事、传递公益善意、弘扬家国情怀,校园网络就会从“娱乐消遣的空间”,变成“滋养青春的沃土”:在这里,我们能学到课堂之外的知识,能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能找到追逐梦想的方向。

而这片“沃土”,终将成长为推动强国征程的“引擎”。从用编程技术开发“助农小程序”的计算机系学生,到用短视频传播传统文化的中文系学子;从在网络上发起“绿色校园”倡议的环保爱好者,到通过云端协作参与“科技攻关”的科研团队——当代青年在网络空间里积蓄的力量,正一点点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助力乡村振兴、传承文化根脉、推动科技进步、建设美丽中国。这些力量或许微小,却如同涓涓细流,终将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浩荡江河。

百年时光流转,青年的使命始终未变——从街头到网络,变的是奋斗的“战场”,不变的是“为民族复兴而努力”的初心。当每一个校园网民都能以善意对待他人、以理性对待网络、以责任对待时代,我们就能在这片虚拟空间里,续写属于当代青年的“青春华章”,让网络成为连接个人理想与强国梦想的桥梁,让每一份微小的力量,都能在强国征程中绽放出耀眼的光

打印本页

版权所有:湖北科技学院  地址:湖北省咸宁市咸宁大道88号
邮编:437100  24小时值班电话:0715-8270912  招生电话:0715-8338003
传真:0715-8260538  网站设计:信息中心 鄂ICP备1200429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