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晚,《温情中国》第九季第二讲如约而至。本期由阮建华和艾国松两位校友共同为同学们主讲湖科87年的办学历史以及优秀校友们的故事。
课堂回顾
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其独特的春秋过往。这些凝重的历史底蕴,无一不是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这些珍贵的文化矿藏如不及时挖掘,必将湮没流失,对鉴古知今和后世传承都将是一种错失和一件憾事。挖掘和展示校史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大胸怀、大气魄来定位大格局目标,在那些最能体现学校精神文化的符号上下工夫,深入挖掘,打造特色看点,让校史文化在更大的空间里传播。
阮建华从校史新编的原因、主要内容,以及编撰中的规范化问题三个方面为同学们进行了讲述。首先,阮建华指出,校史编辑部一直秉承着为教师立风范,为学子树楷模,为学校存记忆,为大学传精神的宗旨,深入挖掘学校历史资源;其次,阮建华重点介绍了校史第五卷《寸草报春晖》分为《母校之歌》、《班级春秋》和《校友忆往》三个板块。其中,《母校之歌》有17篇文章,《班级春秋》有19篇文章,《校友忆往》有32篇文章,全书共计68篇文章、诗歌,约36万字;再次,阮建华以校史中的8篇文章为线索,介绍了学校在不同发展时期感人至深的故事,激励着同学们奋发图强,争当一流;最后,阮建华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介绍了校史编纂中的规范化问题,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老一辈读书人的刻苦钻研和严谨细致的精神。
艾国松通过介绍学校培养的一批又一批有才华、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创造、有真善灵内涵、有高尚精种境界的优秀人才,进一步印证了老校长魏星桥先生所说的“即使是三流学校,也以培养出一批人才”的预言,创造了“虽不是名校,却培养了许多名人”的教学奇迹。八十余载栉风沐雨、弦歌不辍,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15万余人,他们中绝大多数已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教育、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艾国松从“人民公仆、政坛精英”“传道授业,教坛大咖”“救死扶伤,医界翘楚”“丹青翰墨,文艺俊彦”“勇闯商海,企业名流”“报效社会,凡人善举”“湖科学子,初露锋芒”等七个方面为同学们介绍了湖科校史上的杰出校友们,勉励同学们坚定信心,在奋斗中成人成才。
湖科骄子,不胜枚举,谁说非名校无以成才?湖科校友给出了令人欣喜的答案。大量事实证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它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因素。正如柏拉图所说:“无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后就不要停止。”艾国松告诉同学们获得成功的重要法宝,即“自信+勤奋+坚持=成功”,并祝愿学弟学妹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把准人生方向,在揽月湖畔扬帆起航!
课堂反馈
22口腔罗张佳
我在上完第一课之后,就一直期待着刘老师在第一课最后预告的接下来两节课的“校友讲校史”。今天这堂课由阮建华和艾国松两位老师,也是我的两位老校友带来。在课前,刘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不是名校,就无法培养优秀人才?”在听过两位先生两小时的生动讲述和介绍后,我得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课堂的上半场由阮建华老师主讲。阮建华老师是一位著名编辑、学者,在讲台上的举手投足都透露着不凡,那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底气。老师向我们介绍,他们一行人受托编撰湖科校史,最终成品为五卷六本,而今天他主要给我们介绍的,是由他主编的第五卷《寸草报春晖》的内容。
阮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此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了一些校友对学校老师和逸事等的回忆,体裁包括但不限于散文、诗歌等。老师给我们引用了不少书中篇目,篇篇经典。我印象最深的还要数第一篇《雪松伟岸立苍穹》。这篇文章乃为阮建华老师所作,为了纪念魏星桥老校长。老师在文章中写道:“魏校长是咸宁地区教育界的开拓性人物”,觉得他“应是气宇轩昂,神采奕奕”,可在现实中见到,却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头儿”,甚至“不免有点失望”。老师的文笔很平易近人,幽默风趣。虽然外表普通,魏星桥校长却给阮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只因他一句话影响了老师一生,他说:“中文系的毕业生,不仅要能胜任中学教师,还应能胜任报刊编辑。”
听过故事后,我不禁想,在当时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更不要说教育资源,条件如何。在当时那个环境下,遇到了魏校长这样一位良师,人生向导,是何其幸运的一件事呐!一位真正的好老师,是真的可以用自己儒雅淡泊的作风,用自己语重心长的一句话改变学生的一生。
我们就这样听着阮老师讲故事,不知觉时间已过半,课堂的下半场开始了。下半场的主讲人是艾国松老师。艾老师不同于阮老师,听刘老师介绍,艾老师曾任咸宁市委党校副校长,果真是一身正气,听老师讲话只觉得是行云流水,娓娓道来。艾老师主要给我们介绍了湖科自1937年成立以来走出的优秀人才,涵盖政坛、教坛、医学、文艺、企业等各领域。
因为我本人是医学生,所以在艾老师讲到“救死扶伤,医届翘楚”时,听得格外认真。学校在正式合并为咸宁学院之前,就是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和咸宁医学院两所学校,医学历史底蕴自是不必多说,也诞生了不少的医学人才。
艾老师提到了一位我之前就听过大名的名医李秋柏先生,直到今天这堂课,我才知道原来李先生居然与我是老校友。李秋柏先生是如今华科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风湿免疫学科带头人,对白血病的治疗研究成就尤其突出,硕果累累。听着艾老师在讲台上向我们介绍李秋柏先生,带着一种校友的自豪感,我也不由得起了鸡皮疙瘩。成为像李先生一样优秀的医届翘楚,悬壶济世,应是身为医学生的我们的毕生追求。
两个小时到了,艾老师下了讲台,我却还未缓过神来。两位老师的讲述实在是绘声绘色,与我以前听过的所有校史相关讲座,课堂都不同,让人有想要不断听下去的欲望。时间真的到了,反倒不舍了。不过好在,下周二还有一堂这样的课,给我们讲课的老校友也是非常厉害,有成就的两位先生。想到这里,开心与满足自不必多说。说到底,还是要感谢刘老师,给我们请来了这么多优秀的老校友老学长。这两堂课带给我的,将远不止于四个小时的校史普及和精神洗礼,从老先生们身上学到的,我将受益终生。
23测绘工程王文煜
听完阮建华和艾国松两位老校友关于湖科的故事,我心中激起了对湖科辉煌历程的敬佩和对未来发展的期待。首先,我深感湖科历经沧桑,却依然雄风不减。这所八十七年名校在历史的长河中,见证了我国教育的变迁和发展。她历经磨难,却始终坚韧不拔,传承着优秀的教育传统和文化底蕴。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也让我对湖科的未来充满信心。 其次,我被两位老校友的才华和贡献所折服。桂园向来多才俊,他们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阮建华校友在学术领域的杰出成就,艾国松校友在事业上的拼搏精神,都让我深感湖科培养出的学子具有卓越的才能和崇高的品格。我为能成为湖科的一员而自豪,也立志要向他们学习,为湖科争光添彩。最后,我对湖科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正如两位老校友所言,湖科在新的历史时期,将继续发扬弦歌不断铸校魂的精神,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我相信,在一代又一代湖科人的共同努力下,湖科必将再展辉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22美术罗晶晶
本周二在选修课《温情中国》第二讲的课程结束后,我对本期课程内容记忆尤为深刻,它和我之前上过的选修课都不太相同。我们湖科从1937年到现在,培养了无数人才。其中有一张图片让我记忆深刻,很多老师围绕着咸安校区的一颗雪松,目光肃穆,那颗雪松之下埋着魏星桥先生的骨灰。我对这个名字并不了解,但是那颗雪松我却还挺熟悉。我是22级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学生,在我大一的时候,整个的大学刚开始的时光都是在咸安校区,而这颗雪松在原咸安校区艺术与设计学院与文传学院(原咸安校区教二与教三)之间的。在此之前,我经常路过那里,累时还会在那个小花坛坐会儿,我却并不知道在那片土地之下,有一位曾经可以说德高望重的老校长一直陪着我们,陪着我们和湖科一起成长。
“即使是三流学校,也可以培养出一批人才。”在这期课程中,我看到了很多从湖科走出去的人才,有的在救死扶伤,有的成为了国家机关的干部,而有的走遍世界,一年两战南北极。我很敬佩两位湖科的“老师兄” 在台上侃侃而谈,分享他们的经历和相关校史编撰过程,很有趣,也让在台下作为听众的我感触良多。“弘德、博学、敏行、敢先”的校训要时刻放在心中。
22计算机张晓萱
随着阮建华和艾国松两位老校友的深情讲述,我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亲身感受到了湖科那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心中的浪花,也随着故事的起伏,不断翻涌、激荡。在阮建华老校友的叙述中,我听到了学院的沧桑变迁和坚韧不拔。湖科,这所承载着无数梦想与希望的学府,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却始终屹立不倒。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学院那不可磨灭的校魂,那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而艾国松老校友则向我们展示了学院的辉煌成就和美好未来。他讲述了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卓越贡献,让我为能成为这所学院的一员而感到无比自豪。同时,他也对学院的未来发展寄予了厚望,让我对学院的明天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最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作为一名湖北科技学院的学生,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为学院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